“中立”原则
让孩子知道我们没有偏见
“常有人问我到底该怎样与涉罪未成年人沟通?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用心’是第一位的。”黄晓东说,
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她通常不穿检察制服。为了让对方感觉放松,最好还能萌生信任,随和的衣着显然更合适。如遇特殊情况,穿着制服的她,也会将检徽收起来,尽量避免被疏导者产生紧张心理。
心理疏导室的房间也是用心布置过的。福山区检察院在该院5个派驻检察室均设立了心理疏导室,房间内的两侧墙面上分别展示着不同的普法内容,漫画为主,文字为辅,阅读轻松,易于理解。房间里还有些抱枕、玩偶等,让或羞涩或紧张的未成年人能够怀抱柔软的玩偶,首先获得一些安全感。
疏导工作开始前,黄晓东一定会向涉罪未成年人表明自己的身份。“事实上,心理分析从我们和孩子一见面就开始了。”黄晓东说。在与涉罪未成年人见面前,黄晓东不仅要认真看未成年人的资料,还要准备一些既定话题,其中也会包含些具有测试性的小题目。“我们通过收集、总结未成年人在面对涉及家庭、亲友等敏感话题或问题时,产生的身体、情绪表现,来判断其心理活动。”黄晓东说。
紧张、羞涩、恐惧等,是涉罪未成年人面对检察官心理咨询师的普遍情绪反应。为了缓解这些易发多发的抗拒情绪,黄晓东等几位心理咨询师可谓煞费苦心。比如,甫一见面,就以“姐姐”“阿姨”的称呼介绍自己;在聊天过程中,时常起身走动,为未成年人添添茶水等,使房间内不至于过于寂静;与被咨询未成年人互留微信、QQ等网络联系方式,削弱彼此间的隔阂感……
“每个人的心理动向不一样,面对我们的反应也不同。心理疏导,其实就是借助外力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愿意敞开心扉,从自己为自己设下的既定阴影中走出来。”黄晓东强调,疏导的过程中,检察官必须是价值中立者;引导的过程中,检察官必须是正确价值的引导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没有偏见,我们会帮助他,会真正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检察官还会借助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或学校的力量,安排未成年人与其亲人或信任的老师进行交流,帮助其放下心理包袱。引导时,要通过分析心理因素、社会现象、法律知识等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鼓励涉罪未成年人到福利院、儿童村、老年公寓等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看到希望、学会感恩。
心理疏导成功后,通过后期走访或开设家庭讲堂,检察官持续跟踪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向其父母讲解心理疏导知识,直至涉罪未成年人真正回归社会。“可以说,在帮助涉罪未成年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未成年人的蜕变,更强烈感受到了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感激和认同,这就是未检工作新模式赋予我们检察人的全新意义。”黄晓东感慨地说。
丰富机制
扩大未成年人帮教平台
虽然检察官心理咨询师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良好的工作机制必不可少。据介绍,经过长期探索,福山区检察院建立起以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以心理疏导、法制宣传、家庭感化等要素贯穿其中的心理沟通和疏导工作机制。
身兼公诉人和心理咨询师两职,黄晓东的忙碌程度不言而喻。针对必须一心多用的现实状况,福山区检察院请了“外援”,聘请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
该院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成立了心理咨询基地,通过搭建团体活动室、个体咨询室、情绪减压室、心理测量室等平台,引入沙盘游戏疗法、漫画制作疗法等,为每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特定的心理疏导方案。同时,该校的专业心理教师还会为涉罪未成年人专门建立起个性化心理矫正档案,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心理矫治过程以及情况反馈等。